在互聯網運營的分支里面,有三個運營分支是有類似的工作的,那就是市場運營、流量運營和廣告運營。因為雖然叫法不同,但大多數情況下,都避免不了和廣告打交道。
作為消費者、作為用戶的時候,我們可能會比較反感廣告。但是,作為一個運營人員,尤其是上面三個分支的運營,我們就應該去研究廣告創意,了解廣告投放的流程,更應該熟悉廣告的付費模式有哪些。這里面就會涉及到一些行業的術語,比如CPT、CPM、CPC、CPA、CPS等,那么你知道這每一個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嗎?
本文我就和大家詳細聊聊這些互聯網運營領域的名詞是什么意思。
一、CPT模式
首先,和大家講講什么是CPT。
CPT是英文“Cost Per Time”的簡稱,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“按時長付費”。在互聯網行業,如果你需要投放廣告, CPT是一種相對比較省心省力的投放方式。因為只要你和投放的媒體或平臺溝通好廣告的位置,按投放的時長付費就行了。這種模式,其實在線下最為常見。比如,大家比較熟悉的公交站牌廣告、電梯轎廂廣告,大多都是這種付費模式。
在互聯網上,這種模式也經常遇到,比如在一些APP的某個固定位置長期掛著某個廣告,很有可能就是這種模式。但是,這種模式有個弊端。那就是廣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APP自身的活躍度如何。所以,在合作投放廣告之前,需要做好詳細的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。
整體來講,這種模式相對比較粗放一些,帶來的效果不太容易測算。更適合一些大的品牌、廣告預算比較充足的公司,比如京東、天貓、美團、字節跳動、滴滴等。如果你只是一個初創公司,這種廣告投放模式還是慎重考慮。
二、CPM模式
CPM是英文“Cost Per Mille”的簡稱,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“按千次展示付費”。再說的直白一些,就是不管你這個廣告有沒有產生實際效果,只要展現給了用戶,就得付費。只不過是按照展現1000次的價格總和作為計費的單價來核算。這種模式,其實相比CPT的模式更精準了一些,畢竟CPT的模式,一般沒有具體的、可量化的數據追蹤方式。
而CPM的模式,是與廣告效果初步相關的,只有用戶看到了廣告才會付費。這種模式在互聯網廣告領域,尤其是在很多廣告聯盟里都會有。大家有時候在一些網站上看到的圖片廣告,每次刷新后都不一樣,這種基本都是以CPM模式付費的廣告。還有一些網絡視頻的貼片廣告、一些APP的Banner廣告,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模式。
這種模式的優勢是成本相對較低,通常情況下,千次展示成本都在10塊錢以內,并且后期可以追蹤到廣告的曝光次數,更適合作為品牌宣傳的途徑。但是缺點是只要這個廣告展現了,你就得付費。如果用戶并沒有點擊、沒有下載、沒有購買,沒有任何其他的后續動作。那么你這個廣告的效果,可能也就僅僅停留在品牌宣傳的層面了。
所以,如果投放這種廣告,你還想達到更進一步的效果,就得在投放廣告的位置、投放人群和廣告素材上付出更多的精力。
整體來講,這種模式更多用來作為品牌宣傳,也是更適合一些廣告預算比較充足的公司以及大的品牌。當然,如果你預算不是太高,又想在某個領域提升自己品牌,也可以選擇這種,但是需要一個精通廣告投放的運營來幫你做好數據分析,提升廣告的精準度,同時把廣告素材的創意做好,爭取帶來更深層的效果。
好了,說完CPM,那么有沒有更精準的、更有效果的廣告投放模式呢?當然有,那就是接下來要講的CPC、CPA、CPS模式了,我們繼續往下看。
三、CPC模式
CPC是英文“Cost Per Click”的簡稱,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“按點擊付費”。就是說,點擊一次廣告,就要付一次錢。這種模式的廣告,我相信能看到這個視頻的人都遇到過。為什么?因為最常見的百度的競價廣告、淘寶的直通車廣告、頭條上的信息流廣告很多都是這種模式。這種模式可謂是互聯網效果廣告的鼻祖,因為谷歌就是靠這種廣告最早開始盈利的。
我們在前面講的CPT廣告、CPM廣告更多時候屬于品牌廣告,我們監測不到用戶的行為,對吧?我們也無法得知用戶看了我們廣告到底有什么反應。而CPC模式的廣告,則是真實的為廣告效果而付費。為什么呢?因為我們監測到了用戶的行為,這個行為是什么?就是點擊!用戶的點擊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他對我們的廣告感興趣,或者我們的廣告滿足了他某方面的需求,所以,他想點進來來看看,想進一步的了解。
就像我們做線下營銷的時候,尤其是房地產營銷,有一個詞叫什么,叫“帶看量”,其他行業一般叫“到店人數”。就是你雇了銷售在路邊拉客人,有人進了你的店鋪,那么進來一個人,無論他買不買東西,你就得給拉客的付人頭費。CPC就是這種模式。那么如果你想讓用戶點擊進來后,能夠有進一步的行為,比如下載你的APP,比如留下聯系方式,或者直接讓他下單購買,那么就取決于你的產品、取決于你的服務,就跟廣告平臺無關了。
所以,這種模式是效果廣告的第一步。如果你的產品、服務,各方面都還不錯,無論公司規模大小、預算多少,都可以投放這種廣告。哪怕你只是一個淘寶店都可以采用這種模式投放直通車廣告。
但是,需要注意的是,一定要做好后續的轉化工作。否則,你的廣告費一樣會打水漂。舉個例子,來了100個人,沒有一個人買你的東西,你是不是得反思一下為啥啊。好了,我們繼續講CPA模式。
四、CPA模式
很多人都聽說過CPA,但是你們聽說的CPA是注冊會計師的意思。我今天要講的CPA,是互聯網廣告領域的名詞,和你們的理解不一樣。這個CPA,是英文“Cost Per Action”的簡稱,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“按行動付費”。這個“行動”的具體含義并不固定,取決于廣告平臺。一般情況下,常見的就是下載、注冊之類。也就是說一個下載多少錢,或者一個注冊多少錢,按照這個效果進行付費。
這種模式,相對于CPC的模式,在廣告效果方面更深入了一步。因為CPC是只要點擊了,即使用戶點擊后又退出了你的頁面,依然要付廣告費。而CPA模式,則做了更進一步的監測。只有用戶下載了APP,才需要支付廣告費。所以,這種模式,價格一般要比CPC模式更貴一些,但也更精準一些,也是非常主流的廣告模式。
還拿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來看,CPA就是到店的客人在店里只有體驗了我們的服務,試用了我們的商品,才需要給銷售付推廣費。如果他只是進來看了一眼,呆了3秒鐘就出去了,那我就不用付推廣費了。就像旅游行業的購物團一樣,一般商家都會給導游說,你帶來的客人在我店里要停留超過5分鐘,我才給你結算介紹費。這種模式,比之前我們介紹的CPT、CPM和CPC模式都會更加精準,也更有效果。
這種廣告適合各種類型、各種規模的互聯網公司。但是,一般的廣告平臺都不太愿意去接這種廣告。因為,用戶點擊了你的廣告頁面后,是否下載、是否注冊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你的落地頁是否吸引用戶,取決于你的產品和服務怎么樣,而和廣告平臺幾乎沒有多大關系。因此,很多廣告平臺為了賺取廣告費,甚至會偷偷的去造假、去刷數據。
所以,如果你是甲方的人員,投放這種廣告也需要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,去辨別效果的真假。那么,有沒有哪種廣告模式,是真正的和用戶付費、和成交掛鉤的呢?當然有,那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CPS模式。
五、CPS模式
CPS是英文Cost Per Sales的簡稱,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按照實際銷售額來支付廣告費。簡單來講,就是把廣告當做一個銷售渠道,賣了多少錢,就付一定比例的提成。所以,這種廣告模式是最直接的效果營銷廣告。
我們之前講的廣告模式,是按照展現、按照點擊、按照下載注冊付費的,但依然不能保證給廣告主帶來直接的收入。但是CPS模式,則是直接與交易掛鉤的,是可以提前規劃投入產出比的。所以,面向C端的商家和互聯網公司,但凡是靠銷售商品、銷售服務來盈利的,都喜歡這種廣告。
正因為如此,大家可以看到,在互聯網的早期,BAT三家坐擁流量前三名的公司,他們的廣告模式就有明顯的區別。百度主要靠CPC模式,阿里主要靠CPS模式,騰訊則主要靠CPM模式。當然,現在隨著數字營銷技術的發展,精準廣告已經非常成熟,幾乎所有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擁有成熟的廣告營銷系統,都能夠投放各種類型的廣告。比如騰訊有廣點通,字節有什么?字節有巨量引擎,有巨量星圖。而CPS的模式已經成為所有電商平臺的標配。比如阿里的淘寶聯盟、京東的京粉、拼多多的多多進寶、美團的美團聯盟都是屬于這種模式。
雖然,CPS模式的廣告能精確的控制廣告成本,但有沒有廣告平臺、有沒有人愿意幫你推廣也是個大問題。在電商行業,我們叫電商運營能力,這又涉及到店鋪裝修、爆品打造、產品運營、用戶運營等工作。
總結
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數字營銷技術越來越成熟,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品效合一的廣告形式。但萬變不離其宗,基本上所有的廣告付費模式都是來源于以上5種模式。大家在很多地方還可能看到一些廣告領域的名詞,或者不同的叫法,其實本質上也是上面的付費模式演化而來的。比如CPD(Cost per Download,按下載付費)、CPI(Cost Per Install,按每次安裝付費)、CPL(Cost per Lead,按搜集潛在客戶名單多少來收費),本質上還是CPA模式;再比如還有平臺一些將CPD模式理解為“Cost per Day”即“按天付費”,本質還是CPT模式。
如果你打算從事運營,尤其是偏向網絡營銷推廣、流量獲取、廣告投放、市場運營方向,以上知識就是行業的基礎常識了,務必牢記。在實際工作中,可根據自己公司業務的特點,選取合適的廣告投放平臺、合適的付費模式,為公司的業績提升做出自己的貢獻。